
赵欣在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
随着江西与香港两地经贸往来的日益紧密,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香港的教育科研竞争力非常强,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江西学子的目光,同样香港也非常期望和江西的高校进行交流。交流碰撞正在不断擦出火花——
对于从小习惯接受内地教育的赵欣来说,香港迥异的教育模式就是一个“头脑风暴”,努力转变学习观念和方法的同时叫人“受益匪浅”。6月29日,回到南昌过暑假的赵欣向记者介绍了他在港学习一年的经历和感受,同时他也希望为有意到香港求学的江西学弟、学妹提供一些参考。
赵欣在香港
香港城市大学
每月生活费 1500元港币
2006年高考结束,赵欣不出意料地考了639分的好成绩,随后传来了香港城市大学录取他的好消息,像赵欣这样的高分考生城大还给予每年3万元(指港币,下同)奖学金,这相当于他每年6万元学费的一半。
香港的物价高是很多人都深有体会的,因此都认为到香港读书需要高额的生活费用。其实,对于赵欣来说并非如此,“如果不奢侈的话,每个月也花不了很多钱。”赵欣每个月的生活费约为1500元,这与他许多在北京、上海等地读大学的同学相差无几。
培养外向性格融入香港环境
赵欣今年18岁,很难想象一年前只会“闷头读书”的孩子,现在吃完饭还会和父母聊聊天,这让他的父母很高兴,“性格比以前更外向了”。
文化的差异是许多内地学生在香港不适应的主要问题。赵欣刚到香港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学校给内地的新生开了一个“迎新大会”,按照内地惯例,一般都会由校领导致辞,但城大的一个副校长则很幽默地与学生做游戏,“谁能指出哪边是东边”,指对的学生能领到一个气球,可以换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如果性格太内向,就很难适应香港的生活。”赵欣告诉记者,在香港城大,经常有陌生人和你打招呼,刚去的时候他感觉很奇怪。慢慢地,赵欣习惯了这种方式,“现在碰到陌生人也会主动打招呼了”。为了融入这种生活,赵欣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以前肯定不会这么‘抛头露面’”,而现在他还参加了义工组织。
语言是一道须努力越过的槛
“初到香港,最大障碍是语言关”,这几乎是所有到香港求学的内地学子的感受,赵欣也不例外。即使在家过暑假,“每天都要背英语单词”,因为,英语涉及了学习、生活等在香港所有的领域。
上课的老师一般都是外教,全是用英语授课,尽管赵欣的英语自认为不错,但还是感觉压力不小,“我们考试比较厉害,但口语就太烂了”,很多时候都是能听懂,但无法用英语和老师交流。所以,英语也是赵欣这一年花时间最多的功课。
自立学习才能不迷失方向
在香港求学的一年时间里,赵欣总结出了在学习方面香港与内地的两点差异,首先是老师不会教学生怎么做题目,上课时讲的东西不会很细,一般都是概念性的,学生要想更深了解,需要课后翻阅很多资料。再就是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如果有学生提问,老师会非常喜欢与他们交流。这对于传统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内地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赵欣告诉记者,老师不会干预学生的课余生活,学习不学习完全看自己。晚上宿舍也是24小时不断电,想玩游戏或看书都可以,只要不影响他人休息就可以。这样宽松的学生生活环境,很可能会让一些从高考紧张中舒缓过来的内地学生迷失方向。(记者郑荣林)
爱心
笔笔慈善款 浓浓港胞情
记者从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了解到,不少满怀赤子之心的香港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支持我省的教育事业。
●沈炳麟 94岁高龄心系教育慈善事业
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先生已经94岁了,他连续20年在我省11个设区市78个县(市、区)捐赠项目214个(其中教学楼199座、医院楼12座,保育楼3座),资金3175.2647万元,是在我省捐赠项目数量最多的一位港胞。有关江西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方润华 一颗心牵两地情
今年83岁的方润华老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去年赣州信丰县遭水灾,他知道后立即捐款20万建设新田镇中心小学教学楼。从1996年到2006年,方老已经在我省捐资十多个教育项目、总金额达240万元。(记者袁辉翔)
交流
成绩重要,孩子操行更重要 ——南昌小学校长香港挂职记
●熊金辉 南昌豫章路小学校长
4月下旬,南昌市东湖区组织了8名小学校长到香港8所小学挂职交流,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碰撞,给8名校长带来巨大的冲击。
作为南昌“名校”——豫章路小学的校长,熊金辉告诉记者:“他们也重视孩子的成绩,但更加重视的是孩子的操行。”这是熊金辉最大的感受。
他所挂职的是香港油麻地天主教小学,孩子们如果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学校会发通知给家长。但如果孩子的操行不及格,学校就会单独约见家长。而且,在小学毕业时,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评定,如果评定不好,孩子将很难被中学录取,因为很多中学对孩子的操行要求重于成绩。
“油麻地天主教小学允许学生带零食到学校吃,但在校园里基本看不到果皮纸屑。”这令熊金辉非常吃惊,南昌的多数小学不允许学生带零食,原因就是学生会随地扔垃圾。
熊金辉告诉记者,与内地的小学一样,香港的小学也非常注重孩子的德育教育,但他们更注重实际内容。“我们会教育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要爱祖国、爱人民,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远”,而香港小学教育孩子要博爱,要爱同学、爱父母,从孩子身边的人、事入手教育可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熊金辉说,香港全社会关爱教育的氛围让他非常羡慕。从香港回来后,感受颇多的熊金辉希望能把香港一些好的管理模式移植到豫章路小学。(记者郑荣林)
吸引香港学子我们自有魅力
●吕玉琪 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
据吕玉琪介绍,其实江西和香港之间的教育往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不少香港学子就来到我省踏上求学之路,吸引香港学子来赣的主要原因是我省高校的汉语言和中医专业。
同时,江西近年的发展引人瞩目,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城市建设,加上省会南昌被评为世界“动感都会”,都极大地提升了我省在香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在2005年3月,我省还组织了18所高校一起赴港举行推介会,像这种内地一个省的高校组团举办推介会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备受关注。
经济发展带来交通便利,学子往返两地更加便捷,这是今后吸引香港学子来赣的又一有利因素。“我们江西人在香港有许多同乡会,老乡们的宣传和影响,也是香港学子来赣求学的一方面原因。”(记者:袁辉翔)